曲艺之乡——八大曲种
“书山曲海”话菏泽
菏泽,素有“书山曲海”的美誉,曲艺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。
宋元以来,说唱艺术的诸宫调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。描写北宋年间社会生活,成书于元末明初的《水浒传》,就有诸宫调艺人白秀英、白玉乔在郓城作艺的形象描写。金代曹南(今曹县)人商正叔,写有《双渐苏卿诸宫调》。约在明代中叶,菏泽郓城、鄄城一带的文人雅士,编写曲词演唱诸宫调以自娱自乐,因在伴奏中使用古琴、古筝,遂称之为“琴筝清曲”。
明清以来,俗曲小令在民间盛行,又催生了多种民间曲种。至清末民初,在菏泽产生或流行的曲种就有山东琴书、山东落子、山东花鼓、莺歌柳书、山东大鼓、弦子鼓、木板大鼓、渔鼓、道情、三弦书、坠子书等十几种之多。
进入新世纪以来,菏泽各县区的广大农村,活跃着二百多个民间职业曲艺班社,从艺人员两千余人。2017年4月,菏泽牡丹区,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山东省首个“中国曲艺之乡”。
山东琴书
明清时期,菏泽郓城、鄄城一带的文人士绅,在宋元诸宫调的基础上,又杂以时尚的俗曲小令,编写曲词,抚琴抓筝弹唱以自娱自乐,称之为“琴筝清曲”。民间谓之“小曲子”。唱词重文采,音乐多以单曲循环或曲牌连缀的形式演唱。郓城民间保存有琴筝清曲时期的24回《白蛇传》,书中穿插使用各种不同的唱腔曲牌217首。约在清代末年,琴筝清曲才由自娱自乐的“小曲子”,演变为民间职业演唱的“唱扬琴”。音乐由典雅的曲牌连缀体逐步板腔化。其在山东的流传过程中,又产生了北路和东路等不同流派,发源地菏泽及鲁西南地区遂称之为南路。1933年始定名为“山东琴书”。
2006年5月20日,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suncitygroup太阳新城no12004年把山东琴书引进课堂,经过十几年的实践,在培养人才、非物质遗产传承保护研究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,已经成为suncitygroup太阳新城课程体系中的特色课。